设置

关灯

78 荀镇东巡行二州(三) (2 / 5)

还不赶快来体验!!!

        “郑公海内大儒,名著四方,我闻即便是而今州郡战乱不定,亦有许多士子不远千里、冒贼寇之险而迢迢至南城,投其门下学经,可有此事?”

        华歆以袖掩口,咳嗽了两声,脸上露出既如钦佩、又像欣赏的神色,点了点头,答道:“确如明公所说,正是如此。不止泰山郡的士人,包括青州、兖州,江东荆、扬,幽州、并州的士人,千里远至,投到郑公门下求学的士子都有许多,……当然,我徐州各郡的士子也有不少,现而今,加起来不下千人之众了。”

        却那华歆脸上的表情,似乎不太好了解,为何又是钦佩、又是欣赏?

        但荀贞能够理解。

        那钦佩,钦佩的自是郑玄诲人不倦。

        欣赏,则欣赏的是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远道求学的士子们。

        荀贞不禁感叹,心中想道:“所谓薪火相传,华夏之文明所以历经苦难而道统不绝者,正是因为有这些虽处乱世而犹埋首学问、传业解惑的良师,因为有这些甘冒危险而跋涉千里、汲汲求学的学生!”

        想到这里,荀贞说道,“今虽乱世,但不会总是乱世,仗,总有打完的时候,经学儒生,於战乱之际,虽上不得战场,然教化生民,最重要的是,当太平重现之时,先圣之学……”

        话至此处,荀贞心中一动,顿了一下,旋即把思绪收回,先将在说的话说完,说道,“还是要靠他们来传承的,是以,不但郑公,这些求学士子的日常生活你也要照顾好,……他们从外地来到南城,一则居住,二来饮食,这两个方面都得照顾到。这些士子中,应该有寒士吧,可能连饭都不能吃上,你要妥善的加以照顾。”

        华歆应道:“明公放心,我不但交代过南城县令,并且专门派的有人负责此事,就是郡中的文学掾,我叫他每十天半月就去南城看一看,如有士子贫寒,三餐不继,那么就由郡府和南城县寺出钱给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