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71 此子存有难测之志 (2 / 5)

还不赶快来体验!!!

        这时打开赵然的家信,赵忠本以为是寻常的一封问候家信,却不料看了几眼,竟是说及荀贞捕、杀李鹄之事。对李鹄这个人,赵忠也是知道的,他虽与李鹄不是很熟,但李鹄既然是在他的家乡为吏,他对此人当然不会一无所知,并且因为李鹄与赵然走得很近,赵然平时在家信里时而也会说到此人,给李鹄说两句好话,以为李鹄将来之升迁做些铺垫。

        对李鹄这种小杂鱼,赵忠本是没当回事儿的,他听话固然好,不听话,换掉一个就是,只是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没被赵忠当回事儿的小杂鱼却被荀贞给捕拿入狱并死在狱中了。

        赵忠把信读完,将之丢到案上,说道:“一个小小的郡丞,被捕下狱也就下狱吧,值得特地写信给我么?”

        赵然把李鹄被捕和李鹄死在狱中当成了天大的事儿,以至吓得逃出邺县,遁藏在庄中不敢露头,赵忠却没把这个当回事儿,这是因为两个缘故。

        第一个缘故是赵然身在邺县,和荀贞是直接打交道的,事关他本身之“生死”,他又一直对付荀贞,难免会心虚,所以一见李鹄死在狱中就吓得仓促逃出邺县,而赵忠身在京都,手握大权,一个小小的六百石郡丞之死在他看来,却只是一桩小事罢了。

        当然了,赵忠对荀贞这种士族子弟是没什么好感的,要不然也不会在荀贞封侯这件事上与张让一起对荀贞使绊子,可对荀贞没好感是一回事儿,怎么收拾荀贞又是一回事儿。因为黄巾起义之故,朝廷解了党锢,许多党人名士得以复出,出任州郡地方,甚至入朝为吏,赵忠、张让等对付这些大敌还来不及,这个时候不想再因此“小事”而分心分神地收拾荀贞。

        第二个缘故是赵然虽为赵忠之族兄,在魏郡跋扈横行,号令长吏,可他到底是居於地方,视野不够开阔,这一点远不如赵忠。

        也就是说,赵然的眼中可能只有魏郡,大一点说,最多能看到冀州的一部分,他看不到整个天下的局势、形势,而赵忠却是可以看到的,如上所述,现在很多名闻天下、名重海内的党人被解除了禁锢,得以出仕地方、朝中,不少一摇身、起家即为二千石的,这些大敌还来不及收拾,赵忠暂时也不想再去动荀贞。

        故此,赵忠对这件事的态度是不以为然,觉得赵然大惊小怪了。

        当然,这也和赵忠与李鹄不熟悉有关,赵忠不认识李鹄,只是听过他的名字,耳闻而已,而且也不是常听,只是有时会在赵然的信里看到他的名字,彼此很陌生,那么对李鹄之生死自然也就很淡漠,不当回事儿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