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十七章 边关弊政 (2 / 3)

还不赶快来体验!!!

        刘大夏的发言后就静静的看着礼部尚书李东阳,李东阳咳嗽了一声,这个时候是应该自己这个礼部尚书站出来了,他清了清嗓子,对着周围的几个大臣拱了拱手说“请教各位大人,礼制哪条有这方面的规矩”?

        耶?!曾鉴睁大眼睛,刚想驳斥,脑子一阵急转,还真没想到礼制有什么限制妇人不能参与劳动的规定。曾鉴支支吾吾了半天蹦不出一个字来,拿朱夫子说事吗?估计会被众人嘲讽的目光杀死,朱夫子的道学是被前朝定义为伪道学的,拿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来说道那是找死。就算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力捧朱熹,但也只是朱元璋为了让自己出身好一些而牵强附会的。

        真按照朱熹的标准,这一大殿人估计没有一个人够得上标准,就连曾鉴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没有人欲。朱熹更是说一套做一套。所以,曾鉴吭哧了一会,最后无奈的拱了拱手。

        李东阳会心一笑,他还真怕曾鉴这个工部尚书不留情面,引经据典痛斥一番。曾鉴怎么说呢,是好官也是清官,但就是性子过于耿直。但不能否认,曾鉴为官多年官居显位,仍然保持着赤子之心,这是李东阳自愧不如的地方。曾鉴从政以来勤勉谨慎,清正廉明,体察民瘼,兴利除弊,秉公办事。他长期在工部任职,管理制造、修建、采购工作,但从来不摆官谱,也不吃拿卡要,深得人心。

        他深知百姓生活不容易,多次上书请求弘治帝不要铺张浪费,耿直的性子经常不给弘治帝留情面,在朝会上驳斥得弘治帝抬不起头来,弘治帝对于这个臣子是又爱又恨。弘治帝虽说有时恨得牙痒痒的,但过后还是照样器重曾鉴,无他。就凭曾鉴一片赤子之心,弘治帝幼时的经历,让他对曾鉴的性格有着天然的亲近。

        李东阳拱了拱手说“太子有句话说的很好,理不辨不明,现在摊开来把利弊都谈清楚了,也就明白了这个事情到底可不可为,臣以为,万事开头难,如果我们连这一步都不敢踏出去,何谈造福于民”?

        弘治帝习惯性的敲着桌子,左右看了看大臣们,见无人再说话,他清了清嗓子“既如此,那就先在京畿一地先试行,由户部、税部、商部联合发榜告知于民,刘老大人,辛苦你了,这个事情还得麻烦你起头”。

        刘大夏躬了躬身,心里跟明镜似的,明白弘治帝的深意,这是要让自己为太子挡风遮雨啊,要是群情汹涌,那也是自己等人的罪过,太子这个始作俑者是无辜的。刘大夏拿眼角瞟了瞟太子,朱厚照不厚道的笑了,他也明白了老爹的用意。

        六月初夏,天气微微闷热,是夜,乾清宫灯火通明,弘治帝看着下首努力批阅奏章的朱厚照,心神一阵恍惚。这个痴儿终究是长大了,懂得为父皇分忧了,以前的他哪有心情理会朝政。现在竟然破天荒陪着自己批阅奏章,说是不让自己太过操劳。

        弘治帝微微一笑,也好,早些培养还是好的。现在朱厚照做事还算有模有样,西山在他的治理下还是不错的,看着朱厚照皱着眉头的样子,弘治帝又觉得好笑,良久,只见朱厚照似乎有些生气的扔下奏章,气呼呼的说“这帮大臣是吃饱了撑的吗?说个事情还要长篇大论,读书读坏了脑子吧,还跟我扯到唐朝去了”。

        哈,弘治帝一听就明白了,自己刚开始亲政时也深受其害,之乎者也一大篇,最后要说的正事就最后那么一小段,他笑着说“习惯就好了,虽说这些奏章总是云里雾里的说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但对于你读书也是一个提升”。

        提升?朱厚照撇了撇嘴,只能说是中国文化做人做事讲究的是含蓄,奏章也是,先是引经据典旁敲侧击一番后,再点一点正事,而且让朱厚照最恨的就是这帮读书人写奏章和做文章一样,花团锦簇,实际毫无用处。朱厚照不否认含蓄的好处,但在官场这种方式确实要不得,效率太低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