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34 萧何出面 (1 / 3)

还不赶快来体验!!!

        以韩信事件为标志,西汉内部政治关系迅疾进入激烈斗争阶段,极为凶狠残暴。(本小节引文出自《史记》、《汉书》韩信传记的不一一加注。)

        陈豨造反之后,刘邦的当务之急自然是防止里应外合,最有效的防止手段就是把有嫌疑的人杀了。这个时候,最有可能和陈豨里应外合的自然是韩信,最有效的防止手段就是把韩信杀了。这是一般争斗和攻伐经验丰富的人都能想到的,也就是韩信面临的前景。站在韩信的立场上则反是,就是抓住机会、里应外合、杀了刘邦。至于是刘邦杀了韩信、还是韩信杀了刘邦,自然是随机的、偶然的。如果将他们视同丛林中即将开始撕咬的野兽,那就看谁更凶残、更不择手段!

        刘邦走的时候本是要韩信随军的,带着韩信他应该最放心;韩信也应该跟着刘邦,跟着刘邦他最安全。韩信不可能想不到这一层。但他已经横下决心,和陈豨谈话就是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个忘恩负义、言而无信的家伙拼个你死我活,也就舍弃了这个对双方都合适的选项,称病留在了长安。

        他的结局此时就已经确定,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刘邦走后,韩信如约行动,派人和陈豨的家臣商量具体方案。大略内容是:1、谎称奉诏、赦免长安城里的官徒奴。赦免官徒奴,是当时战争中快速补充兵员的常用手段,容易蒙哄过关。2、借助韩信的威望急速将官徒奴整编成军。3、这些行动都以刘邦在邯郸前线需要为借口,公开合法进行,只要足够快。4、率领这支军队突袭吕后和太子。5、具体时间等待陈豨的消息,选择一个晚上开始行动。

        当时的官徒奴可能数量较大。粗略回顾一下秦汉之际以奴、以徒为军的记载,就会明白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后人唯一难以理解的是,陈豨造反的消息已经公开,为何还一定要等陈豨的消息才开始行动?要等待的又是什么消息?必要性在哪里?但《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为“部署已定,待豨报”。这一等待,就夜长梦多了。

        韩信府上有一舍人犯了家法。当时不同等级的封君家里都豢养有数量不等的奴、仆、舍人;对他们的管理一般都依照家法,但罪至处死的时候还是得要报告官府或请官府执行。此人的罪行可能比较大,韩信将他关起来,准备根据家法杀头。此人便设法向吕后上书,“告淮阴侯信反”。后来,居然还就是因此保得性命并获封列侯、食邑二千户,即《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赫然在列的慎阳侯乐说。西汉功臣食邑多数不够两千户,可见这一举报对刘邦的价值。前文认为最初举报韩信谋反的变事可疑,此人此事是主要反证。

        刘邦的皇后吕雉,随后会成为西汉君臣博弈中的重要人物。此时刚刚走到政治舞台前列,突出特点是嗜杀,对待政治对手动辄就杀,且往往是大人物,最先死在她手里的两个人都是诸侯王。可对于主要对手戚夫人,刘邦生前始终未见她有任何挑衅行为。或正是因此,对别的能杀的人就格外心狠手辣。

        对于这样地位仅次于皇帝的人物,是她的独立决定还是刘邦在背后操纵?夫妻之间的事情,别人很难说得清楚,何况后人!但封侯的权力绝对属于皇帝;乐说事后被封为慎阳侯肯定是刘邦的决定,也就是刘邦对韩信之死的真实态度。且这仅仅是对告发者的赏赐,对决定处死者、自己的皇后,皇帝是否也会有所赏赐呢?这有点涉嫌阴谋论了。笔者不赞成动辄以阴谋论猜度古人,好像古人全都是阴谋家。若是,他们的后人又该如何呢?

        吕雉获悉韩信谋反的时间应该是汉十一年正月。她的第一反应是,把人抓来杀了。她极有可能已经这样决定了,只是在派人前往捉拿的时候才想到,“恐其党不就”。韩信及其党羽、家人不就范怎么办?或是奉命捉拿韩信的官员提出了这个假设。这也说明,刘邦留在长安、守卫皇宫的部队并不多,面对韩信的家人并没有必胜把握,又说明韩信利用官徒奴的方案如果能够付诸实施、成功概率还是很高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