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24 韩王信率先谋反 (2 / 2)

还不赶快来体验!!!

        汉初诸王都有战争年代沿袭而来的核心军事力量,且当时兵民一体、有民就有兵,韩王信的军事力量可能还不算小,西汉北部就此进入战争状态,一直打了5年。如果是在中原,那就很容易成为全面内战。站在西汉一边看,刘邦最初的选择是正确的,甚至可谓英明。

        汉十一年春,韩王信再次和匈奴联手进攻西汉,在参合坡被汉军包围。领军的樊哙和陈武写信劝他投降。大家都是老熟人,话自然很客气,内容却是毫不客气的最后通牒。

        此人在西汉功臣中是一种类型的代表。他的回信自然也客客气气,内容却当然是对最后通牒的答复。原文如下:

        陛下擢仆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于项籍,此一罪也。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为反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仆有三罪,而欲求活,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世也。今仆亡匿山谷间,旦暮乞貣蛮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势不可耳。

        就文章而言,这封信也是一篇好文章。

        先说自己本来已经是闾巷平民了,刘邦擢拔而南面称王,乃一生幸运。再说自己有三大罪状:一是荥阳被俘,没有能像周苛一样宁死不屈。二是马邑投降匈奴。三是投降后又带兵和汉军对抗。然后突然反过来说: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功臣文种、范蠡并没有这般罪行,尚且一死一亡。我获罪于陛下,就只能学习伍子胥了。如今在匈奴活得并不舒畅,想要回去就好似瘫痪者想重新站起来、盲人想重见光明,可惜局势不许啊。

        走投无路的为难尽在不言中。但并未直接指责刘邦,没有提及韩国原本就是祖上遗留,也没有提及又等于是自己打下来的,更没有提及刘邦等于是又夺走了。他只罗列了自己的不对,别人的不对留于别人考虑、留于世人评说。这是传统的华夏文明礼仪,是真正的贵族风范。

        或以为韩王信是墙头草?他其实有自己的坚守,政治头脑很清醒,而且是个厚道人。他没有直接用近在眼前、已经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说事,而是用越王勾践对范蠡和文种忘恩负义的事情影射刘邦。借此指责刘邦是个忘恩负义、言而无信之人,言外之意又是为韩信鸣冤;同时也明确告诉刘邦,第一功臣你都容不下,我跟着你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呢?!随后,和汉军战斗到底、死在参合坡战场上。韩王信在项羽和刘邦之间摇摆或不是怕死,而是不愿意为刘邦而死、也不愿意为项羽而死。到了需要为自己而死的时候,毅然慷慨赴死了。

        韩王信率众投降匈奴后住在颓当城,生了个儿子就取名颓当。韩颓当又生子取名子婴。到汉文帝刘恒时,父子二人又率众归降西汉。平定吴楚之乱时,曾经立下大功。子婴的后人中出了两个忠臣。一个名叫韩说,汉武帝刘彻和太子刘据打起来的时候,他坚定站在刘彻一边,被刘据所杀。另一个名叫韩增,曾经和霍光一起拥立汉宣帝刘病己,后来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为人宽和自守,以温颜逊辞承上接下,无所失意,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建明”。到王莽时,绝世。

        韩王信的子孙回归西汉、成为忠臣,和他投降匈奴、成为叛臣一样,都是为了自己。这可能是贵族和平民的重要不同。那个时代的平民还没有自己的国,为国捐躯只能是为某个贵族的国或家捐躯。贵族有自己的国或家,为国家捐躯其实是为自家捐躯。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可能就是如此,对自己的国家和别人的国家分得很清楚。表面相同的为国捐躯,对平民和贵族其实是两回事。对后世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贵族这样的人和贵族这样的思想确实要不得。但对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又确实少不得。不然,偌大一个民族、偌大一个群体,谁当皇帝你都是忠臣、谁掌握政权你都是顺民,让天下后世如何看待?!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笔趣阁;http://wapk.tvgua.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