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1 韩信是个尴尬人 (1 / 5)

还不赶快来体验!!!

        臣相对于君而言,一般功臣相对于开国君主而言。西汉功臣作为一个整体、和他们的君主刘邦之间的君臣名分,是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在定陶(今山东曹县一带)正式确定下来的。(本小节引文出自《史记》、《汉书》刘邦、韩信传记的不一一加注。)

        牵头操办这件事情的是汉军前敌总指挥、楚王、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军事大家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

        他和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一起,七位诸侯王联名拥戴汉王刘邦称皇帝。上书曰:

        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刘邦的书面答复很快就下来了:

        寡人闻帝者贤者有也,虚言亡实之名,非所取也。今诸侯王皆推高寡人,将何以处之哉?

        这是《汉书》的记载,和《史记》略有不同,主要是上书人。司马迁分别记为“诸侯及将相”、“群臣”,班固明确记为七位诸侯王。这里选择《汉书》记载的理由:1、马在前、班在后,班固改动应该有根据。2、垓下大战最终胜出后,刘邦刚刚重新分封了七位诸侯王,他们所以上书拥戴,此为事情的前因后果。3、刘邦和麾下多数将领的正式名分是主仆、类似奴隶主和奴隶,他们可能还没有资格管这个事。所以,这件事情应该是刘邦和七位诸侯王之间的事情,积极性最高的是牵头上书的韩信,主要是他和刘邦之间的事情。

        《资治通鉴》中关于刘邦称帝只有一句话,“诸侯王皆上书请尊汉王为皇帝”(《资治通鉴》第十一卷),具体过程全无记载。为何如此省略?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非常清楚,为皇帝提供借鉴、为培养忠臣孝子提供教材。省略了,就是这一过程对皇帝没有借鉴意义、对培养忠臣孝子没有帮助甚至反而有害。这也就是咱们把这件事情翻出来的原因之一。

        韩信上书的意思很明白:大王您是王,我们也是王,没有个上下之分不好;您的功劳最大,您当皇帝吧。这确实就是您封我们、我们封您、大家互相封的意思。如果是后世历朝、尤其是两宋之后历朝臣子,一眼就能看出不妥当,根本就不会这样写。但韩信认为很合适,还是一番好意、满腔热情,说不定还希望由此改善和刘邦的关系。

        刘邦显然不领这份情、更不吃这一套,将信将疑、不冷不热、不轻不重但又是明明白白地回了一句:我听说皇帝不是靠功劳当的!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们谁比我的功劳大,难道就可以当皇帝?!然后毫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表示:只是一个名义的皇帝,我也不想当。最后更咄咄逼人地责问:你们准备让我当这个皇帝,又准备怎样当臣子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