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章 君子桥 (2 / 5)

还不赶快来体验!!!

        时至年关,南城区张灯结彩,东边的城区就显得有些寂静了。相比之下,夫子庙这人群拥堵的景象就显得热闹了,排队的人一直到庙门口的白玉亭旁。

        亭内站着一个姿容姣好的年轻人,身着学者的标志性青衫,背着竹编的背篓,衣服由于长途的跋涉而变得灰尘扑扑,一副游学者的样子,满脸的慵懒,正上下打量这这座亭子。

        亭子不大,正中间放着一块约有一人高的白玉石,上刻有“刚,毅,木,讷”四个大字,中间用黑色的颜墨填充,而亭子周围的木柱上写满了各个游学者留下的笔墨。不仅仅是白玉亭,夫子庙的柱子,墙壁上,都题满了各种题材的诗。

        有些诗是游记,有些是抨击时政,但大多有卖弄才华之意。

        这也是这些读书人推销自己的一种方法,夫子庙可是要流芳百世的,而且时有大人物来参拜,要是不小心相中自己的诗,那可就平步青云了,这是给自己留一条路。且读书人大多求个青史留名,就算没人肯欣赏,跟着夫子庙一起流芳百世也是好的。

        这年轻人也不着急,一首一首的看着柱子上的诗句,还不时的摇头。

        一旁热心的扫地大爷忍不住了,这夫子庙确实有诗千千万,但用心之作大多在庙内,白玉亭在室外,风吹日晒的根本留不下来什么诗,所以大多都是游学者的随笔,就算偶尔有好诗也会被人记下来重新写到庙内。

        要是让这个游学者以为这就是我长安学子的水平岂不是有失长安脸面。想到这,大爷忍不住了。

        “年轻人,想读好诗,得朝里走走。”大爷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往庙里指着。

        年轻人正入神呢,听见此话一愣,看见了一脸慈祥的大爷,憨憨一笑“不必了。”

        事关长安声誉,大爷当然不死心,凑近他,小声说道,“此处大多是些游学者的随笔,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要想见识长安的风华,还是得在庙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